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一章朱升,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希孟进驻铜陵,顺利地甚至有些超出他的预计。

经过了解之后,张希孟才清楚,原来彭党和元军在沿江一带撕扯过,铜陵、安庆、池州,都遭过兵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望治。

而朱家军名声也算是传开了,如今南下秋毫无犯,自然得到了百姓拥戴。

张希孟很是振奋,但他也清楚,眼下他的实力并不够,说穿了,他还是一支偏师,是替朱元璋瓦解长江防线的。

所以说攻取金陵,还真是高看他了。

但是顺流而下,拿下太平倒是要紧的。

太平位于金陵上游,扼守要地,既是金陵的陆上门户,又是元军水师驻扎的要地,元军在这里屯驻了重兵。

“都督,据老夫所知,如今屯扎在太平路的元军首领是平章完者不花,手下大将有万户纳哈出,万钧,另外还有汉将张旭,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总管靳义等人,精兵强将,数万人马,想要攻下来,怕是不容易啊!”

陶安感叹道:“不知都督带了多少人马?”

张希孟咧嘴苦笑,“扣除水师之外,只有一千五百人。”

“啊!”

陶安和李习都惊得不行,他们以为张希孟能一鼓而下铜陵,自然是兵强马壮,一两万人还是有的,结果只有一千多人,这也太少了点吧!

李习勉强道:“兵马多有兵马多的打法,少有少的打法,不能力敌,就智取,是吧?”

这话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不能力敌,可不就是智取。

问题是谁有这个智慧啊?

张希孟初来乍到,这俩老头读书还行,让他们打仗,出谋划策,那就问道于盲了。

屋子里沉默了一阵,突然陶安一拍大腿,“我想起一个人,他准行!”

“谁?”

“枫林兄啊!”陶安笑呵呵道:“他可是一肚子韬略,只可惜不得其主,蹉跎至今,只能在家中教书,如果他能出山,江南之地,反掌可定!”

陶安把这位枫林兄说得跟活神仙似的,张希孟也十分好奇,这位到底是谁,有这么本事,魔法师活神仙刘伯温?

李习就主动跟张希孟介绍,这位枫林兄很凑巧,是老朱家的一家子,也姓朱,叫朱升,字允升,号枫林。

朱升这人可谓是出身名门,他和朱熹是同宗,类似张希孟和张养浩的关系。母亲也是大家闺秀,朱升八岁读书,师从名士,早年间就有不少著作。

他不慕名利,也不贪图功名,只是做了池州学正,后来兵荒马乱,朱升就返回了歙县,闭门耕田,教导学生,自得其乐。

想要让这老头出山,可是不容易。

“哎,其实我们心里也都清楚,枫林兄才华横溢,当世少有。他十九岁就中了秀才,后来蹉跎到了四十六岁,才考中举人,当了几年学正就辞官了。他不是考不上,而是不屑于给元廷为官。偏偏人生世上,又要光宗耀祖,不得已考功名。说起来枫林兄也很苦闷。”

“他如今年过半百,不服元廷,却当了大半辈子的元廷百姓。他胸怀韬略,却又没有明主,真是可惜了一身才华。”

李习显然对朱升了解更多,此时此老代表了许许多多儒生的心态。

对于大元朝,他们是矛盾的,对于起义军,更是矛盾的。

到底该怎么选择,他们更是举棋不定。

张希孟默默听着两个老头的介绍,表面上耐心听着,可实际上早就心潮澎湃了。

朱升!

提到了此人,就躲不开那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毫不夸张讲,正是朱升点破了朱元璋夺取江山的关键。

其实张希孟跟老朱聊得内容,规划的政策,也不脱这九个字。

朱升这老头,绝对值得拉拢。

而在历史上,朱元璋为了得到此老,也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首先朱升帮助朱元璋,劝降徽州守军,避免了生灵涂炭。

但是朱升并没有立刻归附朱元璋,而是返回了歙县,随即朱元璋攻打婺源,又遭遇麻烦,就又想到了朱升。

他这一次亲自登门拜访,朱升玩了个绝的,他人走了,只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锦囊,结果朱元璋依照锦囊,打下了婺源。

这回老朱急了,这个人一定要得到。

他乔装成商队,突袭朱升,把老头堵在了家里,问他如何平定天下。

朱升说出了九个字,随即被老朱请出山,辅佐朱元璋……

看到这段故事,是不是很眼熟……诸葛亮只是写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史书也只是写了凡三往。

三国当中,经典的三顾茅庐又是哪来的?

大约就是仿照朱元璋拜访朱升的经历……凑巧的是这两段故事,都给出了平定天下的方略。只不过人尽皆知的那一次,中道崩殂,并未成功。

倒是不为人知的这一次,开创出赫赫扬扬的大明朝。

所以说三国演义好坏姑且不论,但真是混淆了不少历史。

要怎么把老头弄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之乘风而起

二子从周

福运崽崽三岁半,宠我的全都是大佬

月上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