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九章 太史连,重生之乘风而起,二子从周,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至已经渐渐明白文物修复的难度了,要弄出个乱真的仿品隔着玻璃柜子让参观者看不出破绽来,那是最简单的。
要真要修复得能够经历科学仪器的考验,从每一个细节全面地复原,从“修旧如旧”完全提升到“修旧是旧”的级别,那就真不是一般的难搞了。
也就是国家实力强劲了,才有精力干这事儿。
不禁摇头:“可实在是太难了。”
“不能泄气啊。”袁老师批评道:“知难而上嘛!要是一点难度没有,反而没意思了不是?”
周至笑道:“还说我心态好,袁老师你这心态,比我还好。”
“那有什么办法?”袁老师叹息一声:“蜀大珍本好几仓库,看着着急有什么用?我这辈子也不可能修复得完。”
“所以还是得靠你们年轻人赶快来我们学校啊。”袁老师说道:“只要你们愿意来,愿意继承这门技艺,我们当老师的,绝对倾囊相授!”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这个太史连,这个名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误会……咦?哈?!”袁老师翻动着剩下的两刀古纸:“这储纸之人也是个外行啊……”
“这却又如何说?”周至顿时好奇了起来,感觉冷知识又开始发芽了。
“其实修复界一直有一种误会,将好几种纸张混为一谈了。”
“荆川出一种纸,叫‘太史纸’,太史纸就是毛边纸,色微黄;”
“而连史纸又名‘连四纸’,‘连泗纸’,产地在闽地连城,是一种白纸。具有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等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一出世就深受书画界喜爱。”
“而连史纸中的上品,纸质光滑如油、温润如玉,有‘千年寿纸’之称。清朝康熙以后印书,采用这种纸的比较多。”
“如《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正谊堂书》等,都曾采用过这种竹纸。”
“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常用‘上等连史纸’印书,杭州西泠印社的印谱,也多用这种连史纸制作。”
“这个上等连史纸,在康熙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太史连’。”
“太史纸,连四纸,太史连,这三种纸因为名称相近,极易被人误会混淆。”
“其实三种纸价值完全不同,乾隆五十二年春镌刻的桐柏山房节本《礼经会元》扉页左上角有个朱色木记,钤有一句话——‘连四白纸每部叁钱陆分、太史竹纸每部贰钱陆分’。说明同一版书,用连四纸印刷的,就要比用太史纸的贵上近三分之一。”
“而用‘太史连’印刷的康乾书籍,一般都是‘国版’,那价值就更加不菲。”
“肘子你来看,这里刚好三种纸都有,很明显,之前的收藏者将之当做一类了。”
7017k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