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来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8章 介不介意添一双碗筷?,重生之混也是种生活,六千来世,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种地的越来越少,撂荒进城的越来越多;”

“熟悉的种子和农药越来越少,以前根本没见过的作物和药品肥料越来越多;”

“现在愿意完全相信我们农资店老板的人越来越少;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专家却越来越多……”

点燃萝卜同学递过来的红塔山,中年汉子有些惆怅地说道。

………………

2015年以后,基层农资店圈层里逐渐流传出这么一则自嘲的话:

不管店大店小,别人都是称呼咱老板。

其实就是个化肥搬运工而已!

开一个农资店看似简单,

其实跟坐牢没啥区别!

农资店开上一年,自由没了!

农资店开上五年,青春丢了!

农资店开上十年二十年,健康就失去了!

早起的是扫大街的和开农资店的!

晚睡的是看大门的和开农资店的!

担惊受怕的是卖白面的和开农资店的!

吃饭没点的是要饭的和开农资店的!

看着店里气派干净整齐,

实际上呢,

天天忙,没利润,没钱赚!

店门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

肥料一进一出,一季过去了,

农药进了没出去,一年过去了。

你知道开农资店最痛苦的是什么吗?

货卖了,钱没拿到手!

你知道比钱没拿到手更痛苦的是什么?

有人买货,货订不上了!

再进,季节过去了!

…………

嗯……

与一般人的认知有所出入的是,农业其实一直是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不管是育种、播种、水肥管理、除草、除虫、防病、打药、移栽、修剪,里面都有非常多的科学门道。

而事实上,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基层农资店与其说是物资商店,不如说他们是“农业综合方案解决商”——他们除了要售卖各种农资商品外,还会积极地去主动教会农民这些物资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甚至一些农资店老板还会在空闲时间去田间地头查看,纠正农户的一些使用错误。

是不是觉得超出了你的想象?很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这是真的——而且在2008年以前,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

1、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管是种子也好,农药也罢,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一次明显的迭代,甚至就连肥料也开始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使用途径进行细分起来,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类别的肥料,而且各有各的禁忌——对于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文化水平受限的广大农民来说,如果没有专人指导,在初期很容易出岔子。

2、上章也说过,农民赊欠农用物资对于农资店是存在明显的制约作用的,一旦农户因为使用或管理不当,导致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那农资店老板不但欠款拿不回来,甚至还会对于自己的商誉和未来的生意产生严重影响。

要知道,每一个农户对于农资店老板来说都是一个长期的大客户,他们在售后技术指导这块,又怎么不上心?

于是乎,基层农资店老板一边要承受着农资公司压货带来的庞大资金压力(虽然化肥等物品一年只有一两季的销售高峰期,但农资公司却是在源源不断生产物资的);一边又要不断跟着厂家的技术顾问去认真学习那些新农资商品的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又要主动跑到农户面前,把这些知识一一传授下去,并时不时地抽查和纠正。

如果再加上运货/卸货/送货,那就是四大板块的工作内容了;因此,基层农资店的工作不可谓不辛苦,毕竟一袋化肥重达50公斤,又要送货又要辅助技术指导,体力脑力活全占了。

原本呢,辛苦也就辛苦呗,反正农资店确实是个不错的活计,就算是一般点的农资店,一年账面上也能赚个四五万块钱,这在当下的农村可谓是妥妥的高收入,因此苦点累点也没啥——人家老乡也没比自己轻松,但一年到头也就赚个几百上千块,自己已经是在天堂了(镇雄一半以上的乡村人均耕地仅有1.1-1.2亩)

如果这种情况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农资店和农户之间彼此帮扶,双双成就,那倒也是一桩美谈。

但很可惜,这几年来,一些情况正在悄悄发生转变,像杜老板的这种老牌基层农资店,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基层农资店的数量越来越多,当下就连这个周边仅仅只辐射了2千人不到的镇集上,都出现了3家农资店——要知道,镇雄是滇南出了名的贫困县,再加上人均耕地少,且以山地为主,以前可是向来被视为鸡肋之地的,连这种地方的农资店都开始扎堆,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僧多粥少下,即便是杜老板这种熟人无数的老牌农资店,也被新店的低价促销分走了不少的一批客户。

虽然新出现那么多农资店,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大伙看见农资店赚钱,因此一窝蜂地涌入,但事实上,只要你了解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外资在华夏境内的投资增幅曲线以及重点转投的领域,就知道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农药这块国家管控的比较严,其余的诸如化肥、经济作物种苗、农用机械等农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主,这里面又约有70%或多或少有外资股份)。

2、随着华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农民开始撂荒,转而涌进城里打工去了。

事实上,这种空心化的情况早在90年代,就在北方和沿海地区早就非常明显了,但在滇南,却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大量出现的——没法子,滇南人向来被称为“家乡宝”,这还是在镇雄,要是换在诸如红河、玉溪等相对富裕的地方,农村明显空心化的情况还要延后。

要知道,农村人员大量流失,其实最受影响的是像杜老板这种老牌农资店——除了基本盘的大幅缩水,随着那些有着十多年老交情的客人一下子少了许多,没有了足够的口碑传播,对比于隔壁农资店的降价促销,其余的农户未必真的会选择更靠谱的自己(至于怎么个更靠谱法,后面会说到。)

3、随着撂荒土地的增加,大量外来种植大户的涌入,在补缺了耕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普通农户对他们这些农资店的依赖。

众所周知,滇南是华夏首屈一指的农业宝地,不管是水果还是蔬菜,只要是滇南这片红土上种出来的,品质总归是要比别的地方品质高一些,更容易卖得起价格不说,由于光照实在充足的原因,同等条件下,大部分农产品的亩产量还往往比别的省份更高些,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更是只有滇南这边才能种植(所以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一亩平地,后世北方的租金往往是400-1000,但滇南这边至少也是1200起了吧?甚至就算你出到1400,也未必抢的到——注意,是平地,不包括山地)。

于是在大量本地村民撂荒之后,许多以江浙两地为主的种植大户闻讯赶来,迅速地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与村里签订了土地流转合约。

要知道,江浙地区是华夏最先试用欧美现代农业模式的地区,虽然在到底是采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农业”,还是走“莱茵模式农业”的问题上,一直有所分歧;但不管怎么样,在当下来看,其生产种植模式的确要比镇雄本地的小农模式要先进的多,其增配的诸如半卖、滴管定喷等设备,在此时看起来也的确科技感满满。

这一下就真的从根上伤到本地的农资店了。

或许这些种植大户的基础肥料和部分农药还是会从乡镇上的农资店购买,仅仅只有部分种子、叶面肥和特殊的农药会从自己的渠道来购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穿越倒计时,我见证动漫名场面

笑笑爱哭

都市酒剑仙

万山

宇智波家的体术至尊

腊肉豆角煲仔饭

我在京都焚尽诸天

平静上班族

御兽:我的数码宝贝有点强

叫我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