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贵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终于对货币对动手,埋葬大清,天煌贵胄,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黄帝纪元4487年,对应钱聋五十五年,朱劲松当皇帝的第五年,民间习惯性的称之为“圣皇五年”。
朱劲松也不知道“圣皇”这个年号到底是怎么来的。
且不说大明已经彻底改用皇帝纪元,关键是朱劲松也不可能直接用“圣皇”这两个字当年号啊——这得是多不要脸的人才能干出来这事儿?我鞑清皇帝都没用过这么牛逼的年号!
关键大明的百姓们就认这个年号,很多人在看到黄帝纪元之后往往会习惯性的问一句“今年是圣皇几年来着?”
到后来,地方官府在张贴一些公文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解释一句“今年是圣皇几年”。
当然,年号跟商人们没有关系,但是财政和货币改革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商人,尤其是银行的存在。
因为“圣皇五年”的春税还有几个月就要开始征收,大明的商人们也早就准备好了账簿跟银子——在大明,逃税漏税绝对算得上是重罪,民间甚至有逃税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戏言。
所以,每次一到收税的时节,大明的商人们就会如临大敌,一遍又一遍的核对账簿和税银,以免被官府查出来什么问题。
然而真到了征收圣皇五年的春税时,大明的这些商人们却傻眼了——官府不再直接收取春税,反而要求商人们到新设立的银行去缴存税款,当这些商人找到了新设立的银行之后,却又被告知银行并不接受白银和铜板,只认刚刚发行的大明宝钞。
没有大明宝钞?去旁边的窗口兑换,一两银子能换十元大明宝钞,十两银子就能换成一张一百两面值的宝钞,换好了宝钞再来交税。
大明的这些商人们很懵——先把银子换宝钞,再拿宝钞来交税,这跟脱库子放屁有什么区别?
一文铜钱能换一分新币,一千文或者一两银子就能换到十元新币,反之也是一样的兑换比例……这些商人忽然发现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原本足以发家致富货币差被干掉了。
虽然大明原本也都承认铜钱和银子,但是吧,每个地方的铜钱跟银子的兑换比例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是八百文换一两银子,有的地方却是一千多文换一两银子。
当然,这两个地方之间可能隔的有些远,比如山东跟广东之间的距离,但是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所谓的距离自然就不是什么问题。
比如,从银子和铜钱兑换比例为八百的地方赚了八百文钱,换成一两银子,再到兑换比例为一千的地方换成铜钱,回到兑换比例为八百的地方就凭空多了两百文钱。
然而随着朝廷搞出来新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差就被强行抹平了——商人的路子再怎么野,也比不过铺遍整个大明的银行网点,而银行的兑换比例是整个大明统一的一千文兑换十块钱。
紧接着,这些商人们又得到了另外一个让人懵逼的消息。
大明朝廷控制下的所有产业以后都不再接受金银铜钱,只承认宝钞,但是那些有合作关系的商人想要用宝钞结算或者金银结算都没有问题,只是用金银结算的话要扣除“极少极少”的火耗。
到了这个时候,尽管朝廷还没有公布要彻底废除原本的银钱、铜钱制度,但是这些粘上毛就比猴儿还精的商人们却早已经看破了一切。
朝廷就是打算对钱币进行改革,以大明宝钞来取代原有的货币体系。
万幸的是,朱劲松版的大明朝廷在这方面的准备很充足。
首先就是大明朝廷并没有强制要求立即取消原有的货币,只是从税收上开始慢慢推动。
这一点就让很多商人长舒了一口气——怕就怕大明朝廷发行了宝钞,而官府却不允许商人使用宝钞交税。
其次就是很多商人本身就要依赖大明朝廷控制的那些产业来赚钱,所以就算不愿意接受大明宝钞,起码在跟这些朝廷控制下的产业做生意时也得使用宝钞。
再加上铺天盖地的银行网点直接开放兑换业务,使得大明的商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进行金银和宝钞之间的兑换,等于在无形之中又给宝钞增加了一道保障。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多管齐下,宝钞的价值立即就得到了体现。
当然,想要搞货币改革,绝对不是大明朝廷为宝钞背书就一定能行,更不是大明的商人接受了大明宝钞就一定能行。
大明朝廷为宝钞背书,只是保障了大明宝钞的价值,而大明的商人们接受宝钞,只能加快宝钞在大明的流通速度。
然而货币改革并不仅仅只是大明一家的事情——英格兰、法兰西、傻贼鹰等等一大堆的国家都跟大明有贸易往来,这就涉及到了汇率以及国际结算问题。
比如软妹币和绿币的汇率,如果单纯的从贸易的顺逆差来分析,那么自然就是出口越多,汇率就越低越好,进口越多,汇率就是越高越好。
然而这种分析方式放到大明的身上却不适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