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五二败伦乱理孔融遭诛 携民渡江刘备施计一,实话三国,高木峰,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琮年方十四,颇为聪明:“吾父弃世,兄在江夏,叔父玄德在新野,不往报丧,若兴兵问罪,如何解释?”
东曹掾傅巽说:“吾有一计,即可使荆襄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
刘琮急问何计?
傅巽说:“不如将荆州诸郡献给曹操,即可防御刘琦、刘备,又能得到曹操重用。”
刘琮喝叱说:“这是什么好计?吾受先君基业,尚未坐稳,为避叔兄责问,便将基业拱手奉让他人,岂不贻笑天下?”
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设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事;以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三项都显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军队,是必定灭亡之道。主公觉得自己与刘备相比如何?”
刘琮答:“不如。”
傅巽因而说:“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不能自存。若刘备能抵抗曹操,那么刘备就不再是将军的属下了。希望将军不要再犹豫。”
蒯越、韩嵩也劝刘琮归降曹操。
刘琮正犹豫不决时,见一人昂然进言说:“众人之言甚善,主公何不从之?”
刘琮一看,乃兖州山阳高平人王璨。
王璨,字仲宣,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乾,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王璨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
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
王粲回答:“能。”
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
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无一棋子误差。
王粲生性善于计算、写文章。作算术很简捷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
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
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
蔡邕的才学在当时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客厅常宾客满坐。
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成语“倒履相迎”即由此来。
年仅十五,身材矮小的王粲一进门,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
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确实是奇才,吾自愧不如。以后我定将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送他。”
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
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不久,王璨由长安避乱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并将避乱路上所见写作《七哀诗》,深刻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令人怵目惊心。
及至到了荆州,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
王璨在荆州不被重用,只得游山逛景,寄情诗赋。
登当阳城楼所作《登楼赋》当是其赋中名篇,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写出了作者客居他乡,见到异乡风物之美引起了思乡怀土之情。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一面。
此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也正是因为王璨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赋,才使刘表改变了对他的轻视,待为上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