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4章 危机四伏,我在大明观天象,李无限,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时,陈镒出班奏道:“陛下,微臣以为,这些纵火凶徒和逃遁的奸商许韦昌有关!”
听到这个名字,朝中有数人变了脸色,不过很快就掩饰过去。
“许韦昌,许韦昌……”
朱祁玉念叨了两遍这个名字,忽然想起来,前两天在五凤楼,薛瑞曾提起过粮商桉,当时他郑重提醒,请自己务必查出粮商桉首犯许韦昌的下落。
那时候他心忧战事,对这个提议并没放在心上,现在陈镒突然提出来,这才让他意识到,薛瑞当日突然提起许韦昌,并非是无稽之谈。
然而,刑部尚书俞士悦表示反对:“陛下,据微臣所知,许韦昌只是一介商贾,哪来那么大胆量,敢在这个时候放火,而且,昨夜大火烧毁的粮仓里,囤粮最多的就是他,将罪名扣在一个逃之夭夭的商人头上,这未免有些不合适吧?”
陈镒瞟了俞士悦一眼,沉声道:“或许是许韦昌自知必死,这才存了烧毁粮仓,报复朝廷的想法,俞大人这么替他辩解,莫非你们真有勾结不成?”
“你……”
俞士悦脸色顿时涨红,气的浑身发抖。
先前捉拿粮商后,督察院和锦衣卫连夜审讯,和许韦昌同谋的王贵清几人招供了一些勾结官员名单,其中刑部有一郎中招供,粮商们曾宴请过刑部尚书俞士悦。
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得知这个消息,立马上报朱祁玉,想请旨将其捉拿审讯。
不过朱祁玉并没有同意,只是让陈镒去找俞士悦询问其中详情。
俞士悦对此解释说,他祖籍是江苏苏州府人,和许韦昌是同乡,某次许韦昌以乡谊之名,邀请了诸多同乡赴宴,他推脱不过,就去走了个过场,并未和许韦昌有什么深入交流。
对这个解释,锦衣卫也派人去查访过,俞士悦平日和许韦昌并无往来。
当然,这都是表面东西,很多隐藏在背地里的勾当,想查出来肯定很难。
因此,朱祁玉只能召见俞士悦,拐弯抹角将他敲打了一番。
俞士悦年愈六十,被许韦昌害得差点晚节不保,一直深以为耻,刚才他反驳许韦昌和纵火桉有关,就是怕锦衣卫攀扯到自己身上,现在陈镒说他跟许韦昌勾结,顿时羞愤欲绝,若不是顾忌在朝堂上,恐怕他就要挽着袖子殴打陈镒去了。
陈镒冷笑一声,对朱祁玉拱手道:“陛下,微臣此言并非空穴来风,昨夜大火烧毁的粮仓,恰巧是囤粮数量做多的那些,其他被查封的粮仓却很少,这足以说明纵火凶徒对被抓的奸商名下仓库位置和囤粮多寡了如指掌,而许韦昌正是京中粮会会首,这京中恐怕只有他才有这个能耐。”
“前两日在城头上,薛瑞也曾提醒朕尽快查出许韦昌下落,当时朕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想来,颇有些后悔。”
叹息一声,朱祁玉看向陈镒,对他道:“陈爱卿,既然你认为此桉和奸商许韦昌有关,便会同卢忠一起查纵火桉吧,务必尽快给百姓一个交代。”
商量完此桉,顺天府府尹刘贤出班,对朱祁玉道:“陛下,昨夜大火,烧毁了粮商们囤积的四十万石粮食,几乎占了所有粮行一半,今早百姓们得知消息后,已经开始抢购粮食,如果臣没猜错的话,接下来京中粮价将会再次暴涨,朝廷必须尽快像个对策才行,否则,今冬空有不忍言之事发生!”
朝堂上君臣闻言,都担心起来。
先前粮价暴涨,百姓们怨声载道,还好朝廷果断出手,才将粮价重新压下去,就这,粮价也比土木堡之战前高了五成,现在粮商的粮食被烧毁,剩下的小粮商们手头囤粮也不多,再加上京师戒严日久,粮食一直在消耗,却没有添补,无论是百姓还是商人们,手头的粮食都不多了,可以预见,接下来粮价将会再次上涨。
朱祁玉看向于谦,对他道:“于爱卿,五城兵马司有管理市坊,时其物价之责,你务必督促各城兵马司堂官,绝对不能助涨囤货居奇的歪风邪气。”
说完,又看向陈镒,对其道:“陈爱卿,上次督察院的巡城御史就做的很不错,一定要用好监察之权。”
《高天之上》
“臣遵旨!”
两人接受了这个命令。
不过,户部尚书金廉道:“陛下,打压奸商恐怕只是一时之举,毕竟粮食才是根本问题,如今烧了几十万石粮食,此后粮食会越来越紧缺,就算强令粮食不许涨价,那些商人也会惜售,届时更容易造成百姓恐慌,臣以为,朝廷是否要取官仓粮食赈济百姓,平抑粮价?”
朱祁玉对这个提议有些心动,忙问道:“那依大司徒之言,朝廷该如何做?”
“臣已经了解过,先前朝廷坚壁清野,京畿百姓纷纷迁入城中,但他们所携粮食有限,如今已近两月,很多百姓手头的粮食都消耗殆尽,这些人才是购买粮食的主要人群,就是按照现在的粮价,这些百姓恐怕也熬不了多久,所以臣觉得,官府应该开仓平价放粮平抑粮价,并广设粥厂赈济百姓!”金廉语气铿锵道。
“那朝廷能拿出多少粮食?”
朱祁玉问了个群臣都关心的问题。
说道这个,金廉就有点为难了,犹豫道:“朝廷能拿出多少粮食,取决于战事持续多久,先前运进京城的粮食,要供二十万将士吃喝,还要给京中官吏发放俸禄,现已消耗了大半,如果战事继续僵持下去,这剩下的官粮未免捉襟见肘,恐怕朝廷最多能拿出十万石粮食。”
顺天府尹刘贤摇头道:“十万石太少,起码拿出二十万石,才够将粮价压下去,要保证无人饿死,怕是还得再加不少。”
“臣以为不妥,城外二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每天都要消耗一万余石,通州粮只剩下一半,应全部用于军需,若是再拿出二十万石,万一战事不顺,后果不堪设想!”从城外赶回来参加朝会的石亨强烈表示反对。
几位大臣都沉默下来,相比于饿死一些百姓,城外二十万大军才是重重之重,万一战事延后,粮饷不济,那还怎么去跟瓦剌人打仗?
随后,又有几个官员出班,向朝廷提出建议。
其中,吏部文选司郎中李贤的建议,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
他认为,在保证军需的前提下,拿出十万石粮食赈济百姓,再号召京中官员勋戚、富商乡绅捐粮,开设粥厂赈济穷苦百姓,对积极响应之人授予义民等表彰,从而减轻朝廷压力。
赈济百姓之事,朱祁玉交给了金廉全权负责,命他一定要保证不能饿死人。
另外,又下令于谦,务必尽快击退瓦剌人,解除京师戒严。
……
在两天后,京师粮价果然暴涨。
官府用尽各种手段平抑粮价后,粮价依旧居高不下,让朝廷上下都极为担忧。
而在这期间,引发这一变局的薛瑞,却一直在闭门反思,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