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惊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零九章:大明皇家银行(一),重生朱棣之子,步惊俗,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是为了实现就近赈济灾民之目的,因为预备仓在各县的东、南、西、北四个位置的乡里皆设有一座,而这四座预备仓远离县衙驻地,当地官员鞭长莫及,让年高笃实民人管理,便合情合理。”(出自《明会典》)
“二是老人熟知乡里情况,当年发生灾荒时,他们便可以协助地方官员,根据本乡各户的不同情况借出预备仓之中的粮食施行赈济,多借一些粮食那些真正贫苦的百姓,实现预备仓的最大功用。”
“三是老人在灾荒平息后,可以准确的从各户收回从预备仓借出去的粮食,以此实现预备仓存粮的循环。”
朱高煦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严肃的道。
“即便老人皆是乡中年龄大、有威望的乡绅或地主,可只要是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私心杂念,于是便导致预备仓经常出现粮食腐烂,或发生火灾、被人偷盗等意外情况。”
朱棣闻言之后,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他知道朱高煦不会信口开河,所言必然是有事实依据支持。
“你觉得,将各地的预备仓转移到县城之中,仍由乡中老人轮流管理如何?”
朱棣严肃的问道。
“目前,乡中老人之所以大多能秉公办事,一方面是他们本身的道德与威望,另一方面他们身处乡村,其日常举动乡民皆看在眼中,如此一来,他们在管理预备仓时便会有所顾忌。”
朱高煦寻思了一会儿之后,恭声说道。
“因此,若将预备仓搬离乡村,乡民便无法起到监督乡中老人的作用。”
听了朱高煦的分析,朱棣不由得点了点头。
他很清楚,若指望乡中老人用道德标准约束私心杂念,无异于做白日梦。
若把预备仓搬入县城之中,时日一久,必然会出现乡中老人与地方官员沆瀣一气,编造虚假户籍,贪墨救灾粮食的情况。
朱棣相信,在山高皇帝远的地界,只怕会有乡中老人将预备仓房侵占成为个人私产。
而那些乡中老人贪墨预备仓里的粮食后,必会想方设法的把亏空落在乡民头上。
到时候就会出现恶性循环,百姓还不起粮食而引发预备仓的粮食减少,这将导致灾年无法有效赈济百姓,于是乎灾情变得难以遏制,而百姓更加还不起粮食。
“高煦,你有何建议?”
朱棣一时间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开口询问道。
历史上,就是他下令将预备仓搬离乡村,迁入了县城之中,三十多年后便出现了乡中老人与地方官员沆瀣一气的情况。
“孩儿的建议是尽快建立皇家银行,让其发挥作用。”
朱高煦恭声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