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万世师表,正道牛耳
寒梅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三十四章 万世师表,正道牛耳,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惊雪,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文时期的孔林,并无万古长春坊、至圣林坊、二林门等建筑,一路林木葱葱,至深处,方见孔子墓。
墓东西十丈,南北八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墓前一座石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个称号,是元朝加封的,这座墓碑,也是元朝时期立下的。
朱允炆没打算破旧,也不打算学习朱祁镇再给孔子弄一座石碑出来,只是安静地看着孔子的坟墓,心中所想无人可知。
孔公鑑紧张地看着朱允炆,其对待孔子的态度直接关乎朝廷的态度,关系着衍圣公府的未来。
朱允炆先是轻轻叹息一声,然后抬起双手,朝着孔子墓深深作揖。
这一揖,为儒家宗师!
这一揖,为万代师表!
这一揖,为中华文明!
无论多少人非议孔夫子与儒家学问,无论多少人一脸鄙视,踩踏《论语》、《春秋》,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大一统国家的维护,封建王朝的延续,继往开来的盛世,伟大的复兴,都绕不开孔夫子!
朱允炆只能说,帝王有很多,孔子只有一个。
孔公鑑有些泪目,要知道自明开国以来,朱元璋对衍圣公府就是一种“说教”姿态,老子天下第一,孔子不能说第二,但能问一句,衍圣公你算老几。
在孔府中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写着朱元璋与孔克坚之间的对话,朱元璋直接就问: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
之后又说,“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
意思就是,你们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读书,别想着其他“勾当”,至于这里的“勾当”指的是当元朝的走狗,还是一心想要官位,这就不太好说了。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尊孔贬衍圣公府是事实,眼下朱允炆对孔子墓作揖,虽然动作柔和,但传达出来的信号是强烈的,那就是建文朝依旧会贯彻洪武意志,尊孔为师。
不同的是,朱元璋不曾来过这里,朱允炆亲自来了。来或不来,孔子墓都在这里,但意味却不寻常,至少说明朱允炆比朱元璋给衍圣公府面子。
“万世师表,正道牛耳。”
朱允炆给了一句评价,站在帝王的位置。
孔公鑑再也忍不住,连忙下跪叩头,这是朱允炆对孔子的认可,也是对孔氏的一种保护。朱允炆没有心思去看其他人的坟墓,让孔公鑑起来之后,说:“朕准备让孔氏之人前往东北,是为谋大明国运所用,切不可怠慢。”
孔公鑑连忙保证:“定尽全力,以成全功。”
朱允炆满意地走了,前往济宁。
路途之中,杨士奇忍不住发问:“各地渴求先生如旱盼雨,皇上缘何让孔氏之人前往辽东?”
朱允炆沉默下来,总不能告诉杨士奇,二百多年以后女真崛起,几十万蛮夷就统治了几千万大明子民吧?女真现在对大明确实是没有威胁的,大明想要收拾他们并不难。
明初几次北征,包括历史中朱棣北征,作战舆图中对女真都没几个标注,换句话说,这群人就是蝼蚁,连当大明敌人的资格都没有。
可问题是,现在不是大明的敌人,未来是!
“女真现在虽然分散,力量薄弱,不堪一击,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辽与金的旧故。一旦女真这个族群再次统一起来,其战斗力与毁灭力,可不比鞑靼与瓦剌差。”
朱允炆严肃地说。
杨士奇紧锁眉头,不解地看着朱允炆。
金国巅峰时期,人口有五千多万,这是个极为恐怖的数字,现在的大明朝才六千多万人口,当然,五千多万金国人中,女真人口只有三百多万。
三百多万女真人,是惹不得的。想当年,两万女真精锐打得辽国七十万(号称,大致四十二万)丢盔弃甲,辽国根基几乎被一战毁灭!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不是说说而已。
但这些已经成为过去了,在蒙古灭金之后,这个几百万的族群已经被屠戮到不剩十万,哪怕是在元朝时期,也被压制得死死的。即使是经过上百年的休养生息,其人口总数也不过三十万,还分散在广阔的辽东大地上,有些大点的部落也才万余人,小的部落只有几百人。
这种情况下,女真根本就拿不上台面,需要顾虑他们?皇上你是不是多虑了,毕竟大明还是有辽东都司的,真有人乱来,辽东军士完全可以北上弹压一二,随便一个卫,都能吃他们一个部落,你担心这些……
朱允炆看着天空,目光有些阴郁。
知道未来是一种沉重,没有人在意过辽东的女真,哪怕是历史上的洪武大帝、永乐大帝,他们所作所为只是羁縻之策,臣服就够了,并没有事实上的掌控辽东,而到了朱瞻基时期,干脆就将奴儿干都司给丢了,如此广袤的一片土地,丢了!
丢了!
朱允炆凝眸中,闪烁出一道寒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