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都北平,天下平补)
寒梅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二章 都北平,天下平补),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惊雪,金石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棣表态支持,并不出人意料,毕竟他是朱家的人,无条件拥护与支持朱允炆符合藩王一贯的政治立场。
只不过朱棣的话,得罪了其他官员。
不等朱允炆搭话,内阁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对:“皇上,迁都之事绝不可行。太祖在时,尤且不能为,眼下百姓刚过几年太平日子,可经不起如此大兴土木,还请皇上三思啊。”
“还请皇上三思!”
解缙、郁新、铁铉等人纷纷表态,立场一致。
朱允炆还没有公开迁都计划,就遭遇到了内阁与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对,这股阻力比朱允炆预想中的更强。
“茹阁,你曾掌兵部,你来告诉朕,南京真的适合作为京师吗?”
朱允炆不想迁都计划流产,只好追击。
茹瑺看着朱允炆,脸上露出了挣扎之色。
朱允炆说得没错,南京不适合作为大明的国都,这是理性的现实。可问题是,人是感性的,是讲究利益与利害关系的,纯碎理性的人是没有朋友的。
茹瑺在京师也有家业,一旦迁都,势必从零开始,这笔损失是没人给自己补偿的。抛开自身利益,一旦迁都,无论迁向哪里,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迁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证军队几个月漫长的补给线,但迁都之后,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而这一条线上,是需要民力来维持的啊。
不妥,严重不妥!
“臣认为南京为都虽有些不足,但国命已定,无需变改,皇上应休养生息,勿大兴土木,才是万民之福。”
茹瑺深施一礼。
朱允炆看着众人,冷冷说:“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态吧?”
解缙、茹瑺等人悚然,浑身汗毛几乎立了起来。
朱允炆这几乎已经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还真没几个人敢反对的。
事实上,朱元璋几次提出迁都想法,并没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经开建中都凤阳,意图迁都凤阳的同时,还与群臣公开讨论最终定都何处。
群臣给出了四个选项:
洛阳,西安,开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阳,西安,开封,认为这三处地方都不错,只不过因为战乱缘故,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这些地方已是破败与衰落,故而放弃。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选择之中,只不过朱元璋认为若是选择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宫殿里去的,必须重新规划与建造宫殿,而这又需要花一大笔钱,劳民伤财,且后勤压力太大,不得不放弃。
抛开了四个选项的朱元璋,转头开始不珍惜民力起来,选择在了凤阳营造都城,同时还征调民力修筑与扩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来,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应该是开封,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洪武元年,就确定了两京制,即以金陵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后来还亲自跑到开封视察。
只不过后来凤阳中都成了烂尾楼,开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称号,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放弃过迁都的心思,不断派遣大臣考察长安、洛阳、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陈言:“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为表重视,特派太子朱标亲自视察西安。如果没有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极有可能在生前就开始动手筹备迁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标接班时迁都。
洪武朝谈论迁都很正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即便是反对,也只不过是反对迁都所在地的好坏,不是反对迁都本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